怒的标准作者:钮苏雯|时间:2023-02-21 07:46:29

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情来惩罚自己。如此推敲,恐怕终得出一个人不可生气的结论,在我看来是不同意的。

且不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光看先哲孔子,曾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怒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圣人况有愠与不愠,倘若一味要求我们莫生气,岂不是掉入了朱夫子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思想?

再反观龙应台之言,总觉得稍微欠妥。在我看来,怒与不怒,应界限分明,如泾渭之水一般分明。怒的标准,应是宽于日常琐事,而一旦触及原则性问题,必得化身为真的猛士,坚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然而,反观当下,尤忡忡于国人无怒的标准这一现象。被自我主义侵袭,我们的国人总是当怒时噤若寒蝉,当宽时大动干戈。面对社会中的不当行为,如偷盗,家长总是教育子女不干己事不开口,于是那个敢于怒指皇帝的新衣的小男孩迷失了;纵使教育也只能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林森浩永远无法挽回发生的一切,药家鑫也难偿数条亡魂缺乏这种意识,已是我们当下一重大的精神威胁。在此之下,国人或是成为丧失理智的二足野兽,或是沦为麻木不仁、好好先生般的迂夫子。

可叹江河日下,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个人精神的固陋不得不提,即中国文化里长存的国民性心理。自古以来,市井之中总有着小市民心理,自我思想。二种文化在人们共同的心理中站住了脚,就变得牢固甚至顽固了。心里不自觉的,谄媚于强权,永无怒的底限;却欺凌于弱小,自得其乐,这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吧。

除此之外,在经济风暴的裹挟之下,人们的精神日趋庸儒。不有怀念当初鲁迅先生于蒙昧之时点亮的精神火把。之时我们沉溺于享乐,懒于奋斗,以至于此火渐至于残烛微光。我们的生活已少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缺乏一种临于群体之上的责任感,缺乏敢为人先的担当。于是说,我们需要一个鲁迅般的时代精神榜样,于黄钟毁弃之时,重扛先生的大旗。

我们应揣一颗爱憎分明的心,不断前行。虽路途漫漫,仍上下求索!

诗词多点 zheduodian.com |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zheduodian@lolcoc.uu.me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