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则学作者:林祥倩|时间:2023-02-12 09:36:41

朱熹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先不说别的,就讲心到吧,只有心到,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虑事周详,达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我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入世,力求有功于天下人民的。

可现在是怎么了?

当大部分同学沉浸在学习中时,往往有一些人,仍我行我素,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当楼道内安安静静时,总会有突然的几声大笑,或是尖叫,吵闹着,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我只觉刺耳。是管理力度不够的原因吗?当我看到冬天里仍坚持在走廊值日的老师和同学们时,我想不是这个原因,而是有些人,仍未能投入到入楼静,入室学的活动中。只是因为,他们难以静下心来。

《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静对于人的重要性。不仅是俗义上的静,而是镇静不燥,达到心灵上的安静。静下心来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意志坚定,方能长风破浪。当然,前提是静。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史学,终于写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评价的《史记》;曹雪芹家道中落,仍能静下心来写书,终于著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而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会这样?他却淡然一笑,用心远地自偏来回答,何等安静恬然!可这样与世无争、安静平和的人,偏偏又作出《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这样的千古名篇,为什么呢?一个字,静。

或许你觉得他们太过遥远,那么看现在吧。梁秋实心如止水,弃世俗诱惑不顾,寓居一间狭窄幽暗的小屋。因为他懂得,一个作家要甘于平淡,名山金柜非其事。我们或许做不到他们那样,但是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如果我们做不到入楼静,就难以专注地学习;如果我们做不到入室学,就难以进步,至于实现梦想,更是遥不可及。

所以,我们当前的目标,是积极贯彻落实入楼静,入室学,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为学校添彩增光;做有志青年,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贡献一己之力!

诗词多点 zheduodian.com |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zheduodian@lolcoc.uu.me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