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当今世界华人网络中一个无所不能的形容词,词义随着语境千变万化,是标志性的网络演绎文化产物之一。那么,在我们愈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它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礼记月令》记曰:句者毕出,萌者尽达。说是树木不管弯的直的最终都能够茁壮成长。经学大师郑玄注解道:句,屈生者。芒而直曰萌。后一句说,草木破土发芽时尖端笔直的样子叫做萌。由此观之,萌,是用来形容事物的初始阶段,引申到人身上来,也就是形容儿童天真美好的样子了。见诸报端的萌娃萌童等便是如此。
保守的古代人只赋予了萌这层含义,开放的现代人呢?打开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你也总能找到几篇标题就带有萌字的报道。其中内容多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作介绍的明星的各种可爱的照片。进行对比总结。由此观之,萌乃憨厚等一系列可爱之情态也。
然而,有些情况下,我们很难在某些照片上看到所谓憨厚之态,这些照片却被该明星的粉丝们以及该明星的好友们赞美曰萌萌哒,这些我们平日里也会作出的表情什么的为什么在他们眼里变成了萌萌哒呢?我们为什么没被人说萌萌哒呢?这也许跟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大同小异的道理。一旦你喜欢上了某个人,被他的魅力所折服,无可避免的你会对他的一举一动分外关注,征于色发于声地表现出对该人的褒扬。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卖萌的,他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他是为了让喜欢他的人更喜欢他,不喜欢他的人也可能会喜欢上他而卖萌的。由此观之,萌,是认为他人情态各种美好时的赞美。
可是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中国的网民也格外富有创造力。在完成了由中性词向褒义词的伟大转变之后,萌又无可避免地迈向了贬义词这个大坑。于又一神词逗比横空出世以前,萌有时也成了吐槽批评的首选,因为它的变幻莫测,因为它本来是一个客观的中性词,当事人都难以分辨你对他是褒还是贬,是觉得美好可爱还是庸俗无聊。
那这样一个贬中褒三义俱全的词是难以区分的吗?是这样一个放到《神探夏洛克》中那个无所不能的思维殿堂中都无法正确辨识的无所不能的词吗?不是的。想必看过吴宇森导演执导的《赤壁》的人对下面这一个场景还有印象:
小马驹出生后,小乔问周瑜:小家伙还没起名字呢!周瑜回答说:它出生在荆楚,就该有个荆楚的名字,呃,我们叫它萌萌好么?
这个桥段当时雷倒观众一片,我不对吴导的设计进行吐槽,我要说的是,这才是萌的内涵。
可是你可能什么都没看出来,萌萌和荆楚有什么联系啊?难道有什么深意不成?可当时也不明白的记者去问吴宇森导演时,他说这是询问了几个武汉人才定下的,武汉人给出了一个类似于萌萌的给孩子起的名字,演变成了萌萌让他拍了板。为什么?有什么深意吗?没有,就是代表着生机勃勃,好听这不也是我们使用萌这个词的意图吗?用来赞扬一个人时,是因为我们对那个人有好感,贬低则是因为对该事物怀有不赞同的态度。吴导其实也许跟我们一样想不出什么精准的意义万千的名字,于是跟我们一样的用了萌这个字,因为它是中性的,代表生机。我们用它褒扬的话很好听,用它贬低的话也不会太伤人。少见的温和的网络文化的产物,所谓词义,何必较真呢?我们怎么知道对方的想法呢?你尽管把它当成赞扬你活泼可爱的意思罢。萌,已经成为了一种表情,你表现什么,它就代表什么。其实,幽他一默的耐人寻味有时更能引起会心的一笑。
当今社会萌就是这样一个被诠释的很复杂其实又简单的一个词,即使被用成了贬义也只是一种委婉的批评。它是我们的一种温和的态度,是一种随心的表现,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我们尽可以去追求萌,像孩子一样卖一个萌,开心自己娱乐他人不也是很好吗?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萌萌哒,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我们的生活更会变得愈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