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李白想进一家民营文化公司。
“民营企业不行。”父亲说,“本市几家市直单位正在招聘临时工,你各项条件都符合。”
“衙门里的临时工一个月才几个钱,还不够我喝酒呐。”李白很不屑。
“你太天真了,儿子!衙门里的一条狗,都比民营公司里的中层牛!衙门里的工资,不高的是公开的,不公开的,我们想都想不到。”父亲认真地说,“而且,衙门里旱涝保收。公司呢,在我们大唐,极易受相关气候的影响——今天生意红火,明天一纸公文就能让你倒闭,债台高筑……”
最终,李白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决定应聘市文化局的临时工。
这天,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面试现场,人头攒动,几家单位的桌子一字排开。李白来到文化局台前,恭恭敬敬地递过个人材料,连叫几声“领导好”,面试官才懒洋洋地接过材料,但看也没看一眼就丢到桌子上,问:“你有哪些特长啊?”
“我擅长写作。”
“哦?都写些什么?”
“诗歌。”一说到诗李白就像打了鸡血,来劲了。
刚拿起材料要看的面试官立即又丢下材料,不屑地说,“现在,会写字的人就会写诗——在键盘上打出字来,再多敲几下回车键,谁不会?”
父亲见李白已气青了脸,赶紧说:“领导,您先看看作品再……”
“不用看!”面试官眯缝着眼,摇头晃脑起来,“‘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也是诗!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李白还想说什么,面试官却向他摆了摆手,和身旁的女人说起话来。
李白对父亲发了脾气,“我还是去文化公司!”
“地球人都知道,文化局没文化!我们换一家。”父亲说着就把李白拉向另一家单位。
李白一看那桌牌上的单位名称,就气得浑身发抖,说:“爹,你这是侮辱我!我堂堂一文化人,怎么能到这样的单位?我以后还怎么在同窗面前抬头?”
父亲赶紧捂住李白的嘴,将他拉到面试官面前。李白气呼呼地把材料往面试官面前一丢,说:“我是写诗的,你们要吗?”
面试官或许被李白的气势弄蒙了,竟然拿起那材料看起来。突然,面试官眼睛一亮,站起,上下左右好一番打量李白,足足三分钟,惊喜地问:“这些诗,是你写的?”
李白赶紧点头,他知道遇上了知音。
“这诗上写的,都是你的真实经历?”面试官又问。
“绝对真实!”李白说。
“‘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面试官急切地问,“这不是虚构吧?”
“你不信就算了!”李白生气地说。
“好!录用你了!”面试官说着就猛拍桌子,对身旁一人说,“每次酒桌上,兄弟单位都笑话我们局没有一个能喝酒的。哼,看以后谁还敢笑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