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导读:快过年的时候,人们喜欢在自家的大门两边贴上一幅对联,写上一些吉祥喜庆的话,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春节贴在大门口的对联,就叫春联。很多人都不知道春联的来历,下面来给大家说一说春联来历的故事。
春联的历史很长,从黄帝那时起就有贴春联的风俗,到现在已经流传了好几千年了,只不过,现在人们贴的这种模样的春联是五代十国的时候才出现的。
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过年的时候,人们在大门口贴的不是现在这种写字的红纸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是以桃符形式出现的。
什么是桃符?传说在黄帝时期,有两个神,这两个神是两兄弟,一个叫神荼(tú),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是住在桃树上的,每天捉拿恶鬼,并且用巴茅草做的绳子把这些恶鬼捆起来喂给老虎吃。人们为了祈祷平安吉祥,不被恶鬼侵害,到了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桃树的木头做成神荼和郁垒模样的小木人,手里还拿着巴茅草做成的绳子,这两个小木儿就叫桃符。人们把桃符挂在大门的两边,希望在这两个神的庇护下,自己家里在新的一年里会平平安安的,不会遭到妖魔鬼怪的侵害。
因为做小木人比较麻烦,到了后来,人们索性就用桃树的木头做成木板,在上面画上神荼和郁垒的样子,这也是桃符。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把去年的就桃符拿下来,把新的桃符挂上去。
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纸以后,过年挂在门两边的桃木板做成的桃符就慢慢被淘汰了,人们在纸上画好神荼和郁垒的样子贴在门口,有的人干脆在纸上写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贴在门口。
再后来,到了离现在一千多年的五代十国的时候,那时候有个后蜀国,后蜀国的皇帝名叫孟昶(chǎng),是一个很风雅的人。有一年过春节,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宫大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学士听到皇帝命令自己写桃符,就恭恭敬敬地写!可是,他写完以后给孟昶看,孟昶却不满意。他觉得年年都写一样的没新意,于是,喜欢诗词歌赋的孟昶一时兴起,亲自在桃符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话句式工整,而且表达的意思吉祥喜庆。孟昶一写出来,大臣们就赞不绝口。
有历史记载的,和现在形式一样的最早最规范的春联,就是后蜀国皇帝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从那时候起,桃符开始写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语。这种桃木板也不再叫桃符了,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春板”。不过,过年家家贴春板,让春联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春节习俗,还得说一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每每到了除夕前,就要亲自传旨:无论是朝廷的达官贵族,还是老百姓家的大门,一律要贴上春联。朱元璋还亲自写好多春联送给他喜欢的大臣们,贴春联的习俗从那时候就开始流行起来了。
到了现在,春联又衍生出了很多种形式。比如:门心、横批、框对、春条……门心贴在门板上方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上的横木中间,框对则用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更是多种多样,贴的地方也不拘一格了,什么地方想喜庆,就贴什么地方。
所以说,春联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人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一种吉庆物件,过年的时候基本每家每户都少不了春联,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